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,在历经多年的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后,我国农用塑料制品产业创造了多个世界首一:农膜生产量世界首一;农膜覆盖面积世界首一,其中地膜覆盖面积3.8亿亩,是世界其他所有国家覆盖面积总和的1.6倍。我国农塑制品工业只用了27年时间,就走完了由仿制到自主开发的全过程,把一个只能生产由树脂做成空白棚膜和空白地膜的国家,变成了拥有10多个树脂品种、40多个商品名称的农用塑料薄膜和制品大国。
成绩:
产量稳居世界首位
行业技术进步明显
农膜专委会主任曹志强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,2014年是我国农膜行业发展较快的一年,全国农膜总产量达到260万吨。其中棚膜118万吨,覆盖面积约6160万亩;地膜142万吨,覆盖面积约3.8亿亩,无论产量还是覆盖面积均居世界首位。农膜的应用,为提高土地产出率、增强农业抗灾能力、促进种植结构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,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。
据了解,当前我国农膜行业发展呈现三个特点。
一是产量恢复高速增长态势。2012年之前,我国农膜产量连续3年以超过10%的增长率高速增长;受金融危机影响,2012年农膜产量增长率降至7.74%;2013年是走出低谷的一年,增长率回升至13.6%;进入2014年,农膜行业保持旺盛活力,增长率达到15.7%,恢复高速增长态势,且延续至2015年;今年一季度,农膜产量同比增长接近 20%。
二是中部农膜企业崛起,增长迅速。目前,河南农膜产量接近甚至可能超过山东,对于均衡我国农膜产业格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三是中西部主要省份农膜产量高于东部沿海省份,我国农膜产量的重心开始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。
当然,农膜行业产销量的快速增长,与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。首先是国内外大环境为农膜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。其次是多年的实践使农民认识到增产增收、发家致富离不开农膜。有一条顺口溜说得好:种上一个棚,当年就脱贫;卖完两棚瓜,小车开回家;户均三棚菜,小楼都能盖。这表达了农民对农膜的认可和增产增收后的成就感,是农膜产业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。再次是相对于工业现代化,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要低得多。由于基础面较低,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普及程度不是特别高,在初始阶段增长速度相对较高,带动了农膜行业的快速发展。
农膜产业为现代农业铺路
25年来,中国地膜覆盖面积增长了10倍,目前农膜覆盖面积已经位居世界首位。农膜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规模化、集约化经营,农产品工厂化生产成为现实。这是记者5月25日从中国塑协农膜专委会成立25周年庆典年会上了解到的信息。
据介绍,1988年,农用薄膜专业委员会成立,专委会成立后,积极开展同国外先进企业的交流合作,把调整产品结构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,以及加快开发功能性棚膜等作为整个行业发展的重点,力争使农膜行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。经过25年,国内从1988年地膜覆盖面积3000万亩、棚膜覆盖面积61万亩,发展到2012年地膜覆盖面积3.5亿亩,棚膜覆盖面积5440万亩,增长了10倍和近百倍。
据了解,近几年国内农膜快速发展更多体现在内涵的提升上:一是高端产品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,涂覆型PO功能膜的研发取得骄人成绩,PO涂覆膜实现了工业化生产,打破了国外垄断。二是除PO膜外,转光膜等一批功能性棚膜在研发、应用、检测等方面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,某些方面甚至跃居世界前列。三是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、品种不断扩大。近年来棚膜方面具有长寿、流滴、保温、消雾、转光、高透光率等功能的单层、多层复合棚膜门类齐全、性能良好;地膜方面适应不同地域、不同作物的专用膜不断扩大品种,具有增温、保温、转光、流滴、除草、防虫等功能的地膜,用于瓜果、蔬菜、花卉、甘蔗、烟草、棉花等专用膜,以及各种专色、配色、打孔、微孔等多功能的地膜已相继进入市场,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。
农膜专委会主任曹志强告诉记者,1988年中国农膜产量只有30万吨,其中棚膜与地膜各占一半,农膜行业没有万吨规模以上的企业。如今已有农膜生产企业上千家,总产能400多万吨,其中万吨以上企业35家,其产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农膜企业产量的50%。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产量比2008年提高了100万吨,4年时间产量翻了一番还多。农膜专委会下一步将进一步落实准入监管,切实整顿生产秩序;规范市场秩序,防止恶意、无序竞争;培育驰名品牌,实施品牌战略;注重人才培养,提高国内农膜行业科技及管理水平;积极推动行业内各项指标及产品标准的制定,争取达到先进水平。
工信部消费品司轻工一处副处长谢立安、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曹俭,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膜企业及相关的原料、助剂、设备、科研院所的专家和代表200多人参加了农膜专委会成立25周年庆典年会。